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1的文章

唐宋風格四角鬪尖亭榭—復原、設計與雷切化過程(2)

圖片
繼上回發文關於這個唐宋風格的四角亭之後近半年,又終於對它下手了。 主要是針對上回亭榭比例和複雜性做了調整;此外也調整了屋頂的舉折高度、和塔剎的樣式。 複雜性上增加了欄杆和平坐,另外柱高也直接切掉一半以上。 增加了欄杆和平坐;同時調整柱高 因為屋頂舉折稍提高,所以又更新了屋頂厚度的表現方法。雖然屋頂厚度感還覺得不夠,但目前看來還可以接受,將來有時間再調整。這裡要說的是:北式風格大概要多強調屋頂厚度,才會對得起滿滿的枓栱層比例。 因為屋頂舉折稍提高,所以又更新了屋頂厚度的表現方法。 雖然這作品只是雷切,但內部的結構還是儘可能保留,所以下圖這張除了沒有棖桿之外,其餘的樣貌都留了下來。甚至可以看到藻井的基本樣式。 雷切亭榭內部樣貌 至於下圖,實際上可以不用這麼做的。原則上去市場找出比例相近的小圓棍,做出其榫卯位置,每根長度切好,按其位置排列就可以符合唐宋亭榭在椽木上的樣式和比例,同時達成更好的效果。 不過話說回來,要真用小圓棍(其實市面上的筷子比例相近,應該可以達到要求)不免需要對小圓棍進行細部加工,在扇形椽木上可能要花的工夫要多一點。幾經考量,還是自己畫圖切一切吧! 自己按圖切完後排列上去的目的在於確保幾項要求:起翹、椽角生起和扇形椽的樣子得以保留。另外就是因為這三項要求的保留,加貼飛子(是用貼的沒錯)後也能順利達成小連檐整條的穩固。 此外,舉凡起趐、檐角生出、扇形椽都保留了樣子。這樣的保留當然是有目的的。 所以下圖可以看出,椽木與飛子的線很明顯,從下方往上看可以得到屋頂下方的層次感,大屋頂的厚度就可以稍微顯示出來了。 飛子與椽木自動產生了層次感的效果 下兩張圖則利用燈光做了冷暖兩式的效果, 簡單利用燈座的打光效果,因為刻意在平坐上的地板開了口,所以光可以透過開口的板照射上去。 冷光效果 另一個暖色的效果圖。 然後做 完這個的一兩週之內,打鐵趁熱又把下面這個做了起來: 原則上這組作品是三個模組組成的。 先做了達文西橋模組,原本以為會不小心一碰就垮掉,結果意外的好,不只牢靠而且復原度高。我的這組達文西橋模組的橋面寛度相對於清明上河圖的橋面要窄多了。按比例來說,我猜只有虹橋的寛度比例二分之一不到。雖然如此,但第一次組裝還是有些困難。如果再測試順利的話,大概可以寫成雷切達文西橋的教案了。 雖說只是雷切的3mm木板素材,也可以達到將大部頭的書本頂起來的效果。 達文西橋 達

唐宋風格四角鬪尖亭—復原、設計與雷切化過程

圖片
  一、復原 原則上使用宋代營造法式概念繪製的「三等材六鋪作二杪一昂偷心造,裏轉五鋪作偷心」四角鬪尖亭。   圖 1 唐宋風格三等材六鋪作二杪一昂偷心造裏轉五鋪作偷心亭立面圖 和營造法式注釋大木作制度圖樣二十七不同的是,這裡我不用舉折,直接以大角梁交集在棖桿之中,同樣的六鋪作昂尾也是直接交集在棖桿中;角梁與昂尾則用堆疊井字形方作間隔與加固。   圖 2  枓栱層仰視     這個樣式不做 《 營造法式 》 舉折主要是比例要求的關係。原則上比例來自 《 營造法式 》 的圓方方圓圖基本上的 1: √ 2 。但如果以 《 營造法式 》 提到的副階柱不越間之廣原則來說的話,加上用三等材又施六鋪作的緣故,相對要求屋頂的舉高則要高;在這種情況下,就大略上是一大頭短腳的矮肥四角亭。那麼如果要避免這種情形,那麼比例要有變化,要嘛調整舉折, 或著是調整各項比例如下圖。 二、設計 或是僅基於個人喜好,刻意略了《法式》規定的要求。 圖 3  四角鬪尖亭的比例關係   圖 4,5,6,  四角鬪尖亭的簡易效果圖 圖 4,5,6,  四角鬪尖亭的簡易效果圖 圖 4,5,6,  四角鬪尖亭的簡易效果圖 三、雷切化過程 雷切化過程大致上是3D復原及設計改成平面效果。由於雷切是對木板平面進行單一面雕刻或切斷, 所以其實無法完全重現原本3D設計圖的元件內容。就僅能針對平面的材質和原有的3D設計圖和2D平面間進行轉換。如下圖 圖7 在3D軟體上進行2D思維的轉換 圖8 按照上述的原則轉換成的平面零件圖 圖9 初次組裝的亭榭枓栱層 圖10 按平面切割下來的初次組裝效果(家用雷切機雷射管出現問題,上兩圖皆屬半成品) 圖11 亭榭屋頂層多元材料測試 圖11 亭榭屋頂層多元材料測試 圖12 亭榭屋頂層多元材料測試及枓栱層上色測試 圖13 唐宋風格四角鬪尖亭—復原、設計與雷切化過程目前狀態(2021.1.20) 四、調整 待續   版權聲明: 文章及圖樣